0

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吗【通用20篇】

浏览

1966

文章

30

篇1:春节走亲戚都有哪些讲究

全文共 198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就少不了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各种传统习俗。走亲戚也是其中之一,那么,春节走亲戚都有哪些讲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走亲戚讲究二、春节走亲戚的时间

时间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胶东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从这种演变上看,生活节奏在加快、妇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春节走亲戚讲究三、春节走亲戚的礼节

(1)忌叫他人名字催人起床、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掏取他人口袋、忌向人讨债等等。

各地过年期间都会有一些忌讳,例如:忌叫他人名字催人起床、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掏取他人口袋、忌向人讨债等等。所以我们过年走亲戚的时候一定我十分的留意这些,以免触了忌讳,徒生尴尬。

(2) 聊天中应以“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为准。

聊天中应以“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为准,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

(3)难以一一去拜访,也应该打个电话或者送张贺卡。

倘若亲戚太多难以一一去拜访,也应该打个电话或者送张贺卡,将自己的心意送到。

(4)小朋友过年时应该注意的礼节。

最后是小朋友过年时应该注意的礼节,春节也正是教导孩子中华传统礼仪的好时候,做父母的可以趁着这个时机让孩子过一个春节,懂事多一点。带着孩子去亲戚家做客时,应教导孩子主动问候“新年好”,亲戚朋友给孩子红宝时,教孩子用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吃饭时,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里那么随便了,要讲究礼貌。家长要告诉孩子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入座,然后请长辈尝尝,然后再自己吃,即使看见自己喜欢的饭菜也不能抢着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能在碗或盘子里乱拨,够不着的菜可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横在桌子上自己够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

春节走亲戚讲究四、春节走亲戚的伴手礼

(1)一般先去舅家 、舅爷家 ,这些亲戚去的时候相对礼物要重一些。

在传统习俗中,春节走亲戚的伴手礼可是一门学问。一般先去舅家 、舅爷家 ,这些亲戚去的时候相对礼物要重一些,必须拿礼条(一条4斤左右的猪肋肉),再配把粉条或点心,返回时娘家不能稍别的礼物,一定要给老姑娘带回几个腊月二十三炕的火烧馍,也算是让吃了娘家的饭。其次才是走姑家、姨家及其他亲戚,礼物一般两包点心(一种油炸的甜食品,也叫果子)就行了,下午返回时,亲戚家会给带点炸的麻叶(油炸的菱形面叶)、点心、饼干等。

(2)一般走亲戚的话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

一般走亲戚的话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能够表示自己的心意,最好能够投其所好的送一些礼物。如果亲朋家里有小孩子,还要准备好压岁钱,装在大红封套里,可写上祝愿语。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等等。此外还应注意节俭,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礼物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点子,既可以表示出心意,又能显示自己的才华。

春节走亲戚讲究一、春节走亲戚的顺序

走亲戚的大体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1)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大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是不走亲戚的,真正的春节走亲戚是从大年初二开始的。

(2)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

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并且必须带礼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话,这个礼物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等下的伴手礼选择可一定要认真看哦。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这个风俗在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3)大年初三开始之后才开始走其他的一些亲戚。

大年初三开始之后才开始走其他的一些亲戚,由于初三起大家普遍开始走亲戚,所以这时候去走亲戚一定要注意好时间的安排,首先是确认主人在家否,其次,登门的时间不宜选择大早上或者晚上,早上容易影响到主人休息,让人措手不及,晚上的话如果逗留时间一长就会打扰主人休息。最后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吃年夜饭有哪些讲究

全文共 2048 字

+ 加入清单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那么,春节吃年夜饭的时候都有哪些讲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吃年夜饭的讲究,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吃年夜饭的讲究(禁忌)

一、到了晚上10点多钟,该是接灶神的时候,大人们便来到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厨房灶边,象征性地放一挂鞭炮,算是接了灶神。

二、吃饭期间讲话的内容也有许多的说法,不能哭,不能吵架,吃完了不能说“饱”,要说“充实”,饺子在煮的过程中破了还不能说“破”,要说饺子煮“挣”了,含有挣钱的意思,不要谈论什么死亡生病等话题等等,小编这里教大家一招,过年期间一切事情都以说吉祥话办吉利事为准,总是不会错的~

三、年夜饭上一盘鱼大家都约定约成的不动一下筷子,图一个年年有鱼(余)的好彩头。

四、过年成年人还不宜喝汤,意思是成年人总在外面奔波,外面汤汤水水的总不好。

五、一盘冬笋炒肉象征着“节节高”,大家爱吃不爱吃都要吃一点。主要用黄花菜、豆腐干、冬笋、香菇、肉丝等炒成的“和气菜”端上了一后,大家也都要象征性地吃一点,尤其是兄弟姐妹、婆媳妯俚,仿佛吃了这道“和气菜”来年大家一切都和和气气起来。

春节吃年夜饭的讲究(菜式)

(1)年夜饭吃鱼。鱼是祖国各地年夜饭餐桌上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因为它的寓意吉祥,寓意“年年有余”,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

(2)年夜饭吃汤圆。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3)年夜饭吃甜食。甜食往往作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出现,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4)年夜饭吃饺子。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5)年夜饭吃馄饨。吃混沌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6)年夜饭吃长面。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寓意寿长百年。年夜饭的目的并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对来年的期盼和对家人的祝福,一碗长面希望家人能够长命百岁。

(7)年夜饭吃火锅。火锅也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道菜,年夜饭的饭桌上也吃一道常见的身影,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年夜饭必须要吃的食物实在是太多了,菜头寓意好彩头、芥菜寓意发财、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夜饭的食材和菜式加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小编就不一一列举啦,小编认为只要是美味的、寓意吉祥的菜肴都是可以加入到您的年夜饭选择当中的,其实年夜饭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一起吃饭聊天,只要一家人吃的开心,吃什么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了。不是有句俗话说的好嘛“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来年肯定会有个好年景的!

春节吃年夜饭的由来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时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齐全,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因此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春节吃年夜饭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烧香拜佛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即将来临,过年拜神又将迎来高峰。那么,春节烧香拜佛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拜佛含的四层意义:

1、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2、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3、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4、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大德拜佛示范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春节烧香拜佛的讲究: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讲究和忌讳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春联跟放鞭炮一样,都是为了辞旧迎新,增加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辟邪,相传古代的对联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说的“桃符”,可以避免妖魔鬼怪近身。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春节历史悠久,蕴含着深邃文化内涵,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其意义主要有两种:

一是辞旧迎新,增加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

二是为了辟邪,这个是起源于上古传说,据说为了吓走妖魔鬼怪。相传古代的对联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说的“桃符”,这种符能够消灭妖魔鬼怪,后来经过演变,桃符演变成现在的对联,其符的底是红色的,主要因为红色能起到一些辟邪的作用。

贴春联的讲究忌讳

1、贴春联的时间

最好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春联,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再将新的贴上去。

2、避免贴错“福”字

并非所有的“福”字都需要倒着贴,代表福到。据了解,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这个代表“迎福”和“纳福”之意。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其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其它地方的福字一般都倒贴。

3、春联单数才吉利

春联避免贴成偶数对称,单幅春联的字数是奇数更为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压岁钱讲究 给压岁钱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给孩子压岁钱最好不要裸给,用红包包起来,既好看又拿得出手;最好当着孩子家长的面给压岁钱,以免家长不知道,孩子乱花了;压岁钱的金额合适就好,传达的心意到就行,不要攀比;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说些祝福的话,比如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等。

春节压岁钱讲究

1、压岁钱包起来给

将压岁钱用红包包起来给最好,这样比较有仪式感,好看又拿得出手,孩子也喜欢打开红包的惊喜。如果来的孩子较多,最好提前准备好几个红包,不要到一个孩子就给一个,一起给最好。

2、当着孩子家长面给

给孩子给压岁钱的时候,最好当着孩子家长的面,不然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得到红包,避免小孩乱花钱。

3、红包金额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心意到了就行,没必要为了攀比,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而定。在给压岁钱的时候,里面的钱如果可以,最好都换成比较整洁、崭新的钱,看起来也舒服。

4、说祝福语

作为给压岁钱的一方,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不要干巴巴的说“来孩子,给你压岁钱”,最好是组织一些喜庆祝福的话,比如:健康成长、成绩提升、心想事成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前后带宝宝出行有讲究,安全意识摆第

全文共 10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出去旅游或串门都是囍过年的一种方式。春节期间去体会不一样的过年气氛也是不错的。那如果是带宝宝出游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毕竟外出的人很多的。

一、出行安全意识第一

走亲访友、乘车逛街,安全意识不能松懈。商场人多不去凑热闹,孩子追逐打闹要适度。此外,一些新型玩具的安全也值得家长注意。

出行的安全还包括流行病的预防。乘坐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车上的把手、扶手,座椅后背是公用的,极有可能沾有病菌。摸一摸把手,再抠一抠鼻子,体质弱的孩子很可能就会感染病毒。所以家长带孩子出门,尽量戴上口罩,不要用手接触口鼻。遇有咳嗽、打喷嚏的人,尽量远离。

二、串门:与礼仪同行

春节即将来临,亲朋好友多串门,这是对孩子实施礼貌教育的好时机。让宝宝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貌,既可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又有利于帮助孩子增加社会经验,锻炼社交能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考虑孩子的性格特征、客观的条件和特殊的环境,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和餐桌礼仪,体验分享和感恩等。

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在人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要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维护孩子的“面子”和尊严,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地批评、呵斥。可以平静地带孩子到外面或洗手间,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孩子有好的表现,也要及时、明确地表扬他。

三、作息:规律打破不利再送园

每年春节过后,不少孩子都出现送园难的情况,甚至有些宝宝扎堆感冒,需要就医。所以,春节期间家长要注意调整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过节时,孩子们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晚睡晚起,白天的午睡也不能保障。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孩子免疫力降低。她提醒家长,节日期间不要过分纵容孩子,给宝贝做个生活上的榜样,起居作息规律,多让孩子吃清淡食物,早睡早起,多喝水,人多少扎堆,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洁。

四、饮食:大快朵颐亦有度

每年寒假过后,便会出现不少胖墩。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还会拖累大脑功能。过节期间家家餐桌上菜肴丰盛,大鱼大肉比较多,而且零食、糖果等也吃得较多,但活动量比平时要少。这些都是导致孩子节后生病的主因,不仅容易引起腹胀不适、消化不良,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比较集中地大量进食,还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出现通常人们所说的“越吃越傻”的情况。所以,过年饮食还是要遵循膳食均衡,三餐正常的原则,切勿大快朵颐。

总的来说,春节前后带宝宝出行有讲究,安全意识摆第一。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儿童外出该注意什么的知识,本网站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供您查找,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3年春节挂灯笼讲究

全文共 4516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一年春节到,很多地方都会挂起灯笼迎接新年,那么你们知道挂灯笼都是有什么样的讲究的吗?知道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3年春节挂灯笼讲究,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内容发展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在上古观象授时的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在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最早起源中国的什么地方

如同圣诞节对于西方人一样,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所包含的内容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在变,但春节在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当中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中国人的春节,据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不过起初不叫春节,也没有固定的日子。到了公元前两千一百多年,当时的人们以木星运动一周的时间为一岁,就将春节叫作“岁”。公元前一千年前,人们以“年”来表示春节。“年”在当时的含义是五谷丰登的意思,获得丰收叫“有年”,获得大丰收被称为“大有年”。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广义的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号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前后大约三周。这期间以十二月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一天一夜最隆重,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

为迎接春节,从城市到农村,人们进行各种准备活动。在农村,节日的准备工作一进入十二月就开始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家庭要清扫房屋、洗衣拆被,以示除污去垢,气象一新。家人还要不断地从市场上买回丰富的年货,如:糖果、糕点、肉类、水果等食品,以备节日期间的食用、待客。在大城市,节日的准备工作也在很早就拉开了帷幕,文化部门、艺术团体要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电视台排演各类型晚会,各大公园开办传统的“庙会”,为游客提供比往常多得多的娱乐项目,百货商店更是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调配商品以满足节日市民的需求,曾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消费占全年消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在中国各地,人们过春节有着许多不同的传统习惯,但是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管是北方、南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齐包,这是一种把美味肉馅包在园形的薄面皮里,用开水煮熟,加上调料,全家人坐在餐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

除夕要守岁,在这一夜人们是在欢乐中送旧岁迎新年的。过去,在新年到来时,人们燃放爆竹,以示庆祝。这种源于驱邪的习俗,由于安全和污染的原因,在北京和一些大城市的市区已禁止了。到了初一,全家老小换上节日盛装,开始迎接客人来访或外出拜年。见面时,相互以“新年好”、“春节好”等吉祥之词相敬,然后请回家中,吃些糖果、喝些茶水,谈谈家常。如果在过去一年里,亲友之间曾发生过什么纠纷,只要春节去拜年,那就是彼此谅解了。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地方演戏,放电影,有的地方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赶庙会,到处是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当然人们更多的是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各电视台在节日期间安排了大量的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观看的精彩节目。

贴春联、年画、点花灯,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活动。节日期间,市场上摆出很多反映人民幸福生活、愉快劳动和各式各样花卉山水的年画、春联,供人们挑选。春节期间的灯会也是一项十分热闹的活动,花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历代制灯工艺也很兴盛,花灯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风景、英雄人物等内容,而且灯的造型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外出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过春节的一种新时尚。

春节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春节的时间演变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注: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春节挂灯笼有哪些讲究

讲究一,双数。挂红灯笼必需是双数,无论是挂大门两侧,还是阳台之上,必需以双数计算,如二、六、八等。

讲究二,对称。挂红灯笼必需对称,高低、距离必需适中。

讲究三,挂南不挂北。挂红灯需要挂在南面,东面或西面,但是挂北面是比较忌讳的,不但带不来上述的吉祥寓意,反而会因北方水克害好运。

讲究四,碰灯。所谓碰灯就是把灯销毁,过了小年(正月十五)就应该把灯摘下来,不能留到第二年使用,应该销毁。过去灯笼内点燃蜡烛,过了小年两灯相撞,为碰灯。现在灯笼皆是电灯,所以就没必要碰灯了,不过也要把灯笼收起来,放到一个干净的垃圾袋内,然后把灯笼丢弃。

挂灯笼简介

在我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家家户户都要挂起象征吉祥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也成为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挂灯笼,传统上认为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吉祥话,加之灯笼的正红色是朱砂的颜色,而朱砂是风水上讲去邪挡煞效力极强的宝物,所以自古逢年过节,就有在大门上挂红色灯笼的传统。

春节挂灯笼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喜庆

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寓意人丁兴旺

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寓意学子光明一片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

象征家中大事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送红包有什么讲究 压岁钱有什么规矩

全文共 268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红包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了,尽管现如今很多人都会在网络上发红包,但在家人之间还是会有很多实体红包的,比如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给他们发压岁钱,那发压岁钱有什么讲究吗?春节期间发红包,有什么规矩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如何给孩子们包红包

不攀比

每次过年给孩子的宝宝们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就比如我姥姥今年都80岁了,他有5个儿女,每年都要包很多的红包给孙子。

过去的时候是包红包给我们,现在每家都有孩子,然后又开始包红包给孩子,而且他老是和我偏心,每个红包里都包100元,当时每个孩子都排队去领取红包,场面很是壮观。

长辈给孩子包红包,图的就是一个喜气和心意,也让孩子高兴高兴,感受到过年幸福的气氛,但有些人却把包红包变成了攀比行为,比如别人包100我就包300,别人包300我就包500。

要知道红包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什么,反而一味地攀比是会让红包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甚至孩子也会养成不好的习性,认为谁给我的钱最多我就跟谁好。

包红包不忘祝福

每逢春节时给孩子压岁钱包红包,另外一种意义就是为了避邪,图个吉祥,给孩子完美的祝福,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红包,还要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让孩子下一年好好学习,越长越高等等。

孩子收到了长辈给自己的红包本来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一定要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别人给你红包的时候要及时一声过年好、谢谢之类的话,如果别人给红包就随手拿走,不说话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金额要适度

长辈们在给孩子包红包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千万不要跟其他的亲戚对比,或者造成特别大的差别,毕竟给孩子包红包最重要的是为了祝福,并不是比谁给的多次谁跟孩子亲,因为对这这方面没有太多的概念,有红包拿就已经非常高兴了,孩子喜欢的更是收获的过程,而不是盲目比较。

2、压岁钱的历史发展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汉代: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需要磕响头并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让一家人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90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3、过年红包有什么规矩

过年发红包,本是一件开心的事儿,若不小心触犯了禁忌,得罪了别人就不好了。所以,这些红包禁忌,千万不要犯,记牢了。

红包袋与钞票要新的

无论是给长辈孩子小孩子的红包,都需要用新的红包袋,里面的钱也最好装新的。正所谓“辞旧迎新”,新的钞票象征着新的财机、新的开始,更有“新年鸿运当头”的寓意。

选择合适的红包袋

如今的红包上都印有各种吉祥语,发给不同的人时,吉祥语要符合所发的红包对象。比如,发给12岁以上的孩子,就不要用“聪明伶俐”字样的红包。

另外,印有生肖的红包,应符合当年的生肖,否则,会给人一种穷酸、小气的感觉,甚至会给人一种“诅咒人家好运不再”的感觉。

当面给长辈,红包金额需年年递增

过年时,很多成家立业的晚辈,都会去给长辈赠送红包,以表孝心。给长辈赠送红包,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红包金额要一年比一年多,寓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岁岁有余;二是给长辈的拜年红包,需要进门时就递上,会显得更加有礼貌。

给晚辈发红包,金额要一样

给晚辈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发红包时尽量让大人知道;其次是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红包金额最好都相同。

红包切忌当面打开

父母要告诉孩子,当收到红包时,一定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打开红包,这也会让人觉得很没礼貌。

毕竟当着人家的面拆开红包,里面的金额是会让你高兴还是失望,别人一眼都能感受出来。

红包不要封口

过年发出去的红包,尽量不建议封口。红包象征着红红火火、财源滚滚,按某些地方习俗而言,红包封口,有封财的意思。

红包金额尽量是双数

常言道:“好事成双”,过年发红包也是一样,尽量选择双数,但要忌讳4,可以选择以2,6,8,9开头或结尾的数字。

总之,过年红包要包多少合适,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决定。但要牢记以上送红包、包红包的禁忌,别得罪人了,自己还不自知道。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寓意良好的字画、公仔、刺绣、丝巾等手工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孕妇过春节衣食住行有哪些讲究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旅途劳顿、饮食紊乱,常导致某些疾病不期而至,孕妇则是这段时间重点保护人群之一。下面专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给孕妇平安过春节提出合理化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衣——春节期间,由于天气寒冷,空调长时间打开,同时家人、亲戚和朋友的聚会也明显增多,使得患呼吸道传染病的危险性大大增高。另外,孕妇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抵抗力比较弱,专家建议,孕妇在室内穿着要宽松保暖,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室内注意通风、加湿。

食——孕妇在亲友聚会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生冷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引起胃肠不适,更不要吃肥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腌制、烧烤、特别甜腻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菜肴要清淡、富有营养,同时用餐时间要规律;戒喝咖啡、浓茶,因为这些饮料里含咖啡因、咖啡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也会使胎儿出现兴奋、多动,造成脐带缠绕等现象。

住——孕妇春节回娘家或在婆家过年,往往比较兴奋,也会比较疲劳,为防止不适反应,孕妇一定要按照在家时的作息规律,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同时注意午休。可以带上在家使用的比较舒服的孕妇枕或靠垫,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房间,尽量将房间布置得温馨舒适。

行——孕36周后避免乘坐飞机,坐长途汽车要避免颠簸,座位要宽松,腹部不能受到挤压或撞击,恶劣天气比如下雪和冰冻天气尽量避免外出。专家建议,孕妇在出行前最好到医院做一下产前检查,尽早发现并排除身体的一些不适状况,特别是伴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拜年的时候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大家都会走亲访友祝福的。那么拜年的讲究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拜年的讲究,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其他习俗

春联又称“对联”,最初是一种避邪的东西,俗称门对子、春节对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后来与文学、书法对接,成为春节期间家家院门、屋门必贴之物,表达喜庆吉祥。中国春联品种繁多,凡是有门之处几乎都要贴。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用红纸写的春联,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年画内有各种故事,在中国诸多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爆竹又称鞭炮,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春节的爆竹声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的讲究

1、送红包

送红包有什么讲究呢?除了数额要吉利之外,其实包装也很重要!

首先,当然不能让“钞票”裸奔啦!过去见过有人直接塞钱的,这样做不仅显得不重视,而且这不是明摆着显摆自己是土豪吗?!

其次,如果封的是百元大钞,最好选用大一点的红包,不要让钞票在里面折叠。想象一下,对方收到平整的钞票,一定会觉得心情更好——更能记住这个封红包的人!

2、礼仪

2.1、拜年前的预约: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2.2、拜年的时间选择: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3、访亲友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常见的拜年方法

1、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2、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3、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4、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5、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过年春节习俗讲究有哪些

全文共 297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中,说起春节这个节日都不会觉得陌生,并且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那么2021年关于过年春节习俗讲究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过年春节习俗讲究,欢迎参阅。

春节为什么叫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农历的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当天象“斗柄指寅”时,万物苏萌,天下皆春,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过年春节习俗讲究有哪些

1、置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3、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4、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6、走亲戚拜大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7、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的含义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做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中科院天文学家:中国现行春节只有“97岁”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老照片:春节记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过年包饺子有什么讲究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除了三十那天下午的年夜饭之外就要数午夜的那顿饺子了,那么,过年包饺子有什么讲究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过春节首先要办年货,也就是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等物品。

过年之前要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也就是将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过年了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过年时大人们最喜欢听到小孩说“福倒了”这三个字,春节倒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贴年画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一般大年30夜晚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另一个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就是放爆竹了,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最后就是拜年了,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过年吃饺子有讲究

吃饺子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过年不吃酸菜馅儿的饺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馅儿的饺子后,来年的日子会过得穷酸。年三十儿晚上要吃白菜馅儿和萝卜馅儿的饺子,是说吃了这样的饺子,人会长得白净,说话也和气。包饺子时一定要多有几个褶子,不能把边捏成光边的,其意是不能让日子过“秃”了。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还在饺子中放一根白线,寓意谁吃着白线就谁能长寿,在饺子中包进一枚铜钱,祝福谁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不缺钱花。码放饺子时一定要顺着摆,切忌摆成圈,意思是不能让新日子走进死胡同。煮饺子时,也有说道,灶坑里需要烧杏树条,意思是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兴旺”。

在煮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之主会问:“小日子起来了吗?”煮饺子的主妇就要回答:“起来了!起来了!”这是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好起来了。接着,一家之主还要问:“饺子挣没挣?”主妇便会笑着答:“挣了,挣得可多了。”这个时候,饺子煮过火煮破了,也不能说是破了,必须说是挣了,期盼着来年挣大钱,发大财。全家人吃完了饺子,一些家长还会让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祝愿自家的小日子蹦个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贴春联的讲究与禁忌

全文共 215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不知道春联什么时候摘,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算作过完年的,也有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算过完年的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贴春联的讲究禁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贴春联表达美好期盼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贴春联讲究与禁忌

1、左右联勿贴错

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

正确的贴法是: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及入声字在右边。

其中,入声字的判别方法是用闽南语发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两幅的最后一字都是第一、二声,就必须念着看看是否为入声字。

2、单数才吉利

在大门贴春联,记得要贴单数,因为单数象征吉祥。

此外,家门口不要单贴「春」字,可以贴福、招财进宝等。因为在古代,只有怡红院会在门口贴“春”字。

3、忌提前或延后

贴春联的时候也是有良辰吉日的讲究的,按照民间流传的习俗来说,我们在贴春联的时候是要选择在除夕夜白天贴的。如果我们提前一天贴,那么那一天恰好就是绝日,反而会招来灾祸;如果我们延后一天贴,那么又体现不出来驱邪化煞、兴旺家运的作用。

4、忌破损污渍

当我们在贴春联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好春联的完整程度,不要出现破损或污渍,否则反而会导致家中破财,不利于家运兴旺。一旦春联出现破损或污渍的时候,我们最好将春联烧掉,不要再继续使用或者赠予他人了,否则同样是不利于我们未来的运势发展的。

5、忌过年期间揭下

当我们在贴好春联后,就要考虑揭下春联的时间了,在民间流传的风俗里,一般我们都是等第二年再揭下去换新的,但因为各地政策不一样,有的要在过年以后就揭下来。但是我们不能在过年期间揭下去,否则会导致财运受损。

过年贴对联的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春节贴春联时间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从蜀国的桃符演变而来。

贴春联的时间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一般来说,贴春联的最佳时间是腊月29日的下午未时(13点至15点),过完新年后,正月份要把已贴的春联取下后烧掉(或是丢掉),民间有一种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烧掉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总而言之,春联的作用在于避邪和

期盼来年有个好年景,所以不论是在哪里贴春联的时间最迟也不应超过大年三十。

贴春联还有什么讲究

中国人最讲究,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讲究也最多。不仅贴春联的时间有讲究,贴的方位也有讲究。在门口贴春联是最常见的,最好是客厅大堂等宽敞明亮的地方,忌讳贴在阴暗潮湿的屋子。贴的时候要摆正,不要歪歪扭扭,要粘牢,不要反复撕下又贴。

此外,春联有三联,对联贴两侧,横批贴中间。对联有上下两联,上联应该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横批从右往左读。人们认为左右对联贴反了,意思就反了,本来是祝福之词也不起作用,不再庇佑家族,家里人也会不和睦。在古代,上下联姻也是会被嘲笑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健康饮食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隆重的节日,在一些美味的菜肴里面也藏有玄机,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春节饮食要有注意,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健康饮食的讲究,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健康饮食讲究1

日常营养已足够,别靠过节来“解馋”了

其实,平时我们自身所需要的营养基本上都能通过食物等得到满足,已不再需要过节来“解馋”,反而是这段时间更应该注重身体的保健与健康。医学实践证明,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而且由于春节期间的日常活动量明显少于工作期间,甚至还会出现“睡眠过剩”现象,这对于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的吸收都十分不利。

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健康,平时也几乎天天“养生”不离口,可是一到过年过节就好像忘了似的。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如此。

春节健康饮食讲究2

清淡饮食规律生活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

节日期间的暴饮暴食有些时候是迫不得已。杨方才说,胰腺炎是节日期间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和暴饮暴食有直接关系。所以,自己要学会控制,清淡饮食,规律生活,平时多做运动,减少脂肪的堆积。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和脾胃比较虚弱的孩子更需要注意,一般来说,对于饮食的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搭配、避油腻重清淡、蔬菜水果不可少、酒足饭饱便可、保持正常饮食规律等。

有关专家指出,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H值在7.3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而油腻的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所以,节日饮食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同时,要注意低钠饮食。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血液中的钠含量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是钠的克星,它能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含钾较丰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

春节饮食温馨提醒: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食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因此,在春节期间,喝粥可以帮助人缓解肠胃压力,同时还能滋补身体。

1榛子枸杞子粥

原料:榛子仁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50克。

制法:先将榛子仁捣碎,然后与枸杞子一同加水煎汁,去渣后与粳米一同用文火熬成粥即成。

功效:养肝益肾,明目丰肌。

适用:长期缺乏运动者。

2黑芝麻糙米粥

原料:糙米1杯,黑芝麻2大匙,白砂糖适量。

制法:糙米洗净沥干;锅中加水煮开,放入糙米搅拌一下,待煮滚后改中小火熬煮45分钟,放入黑芝麻;续煮5分钟,加白砂糖煮溶即成。

功效:帮助排除宿便,轻盈体态又不失营养。

适用:如果天天坐着打麻将,不妨晚餐时尝试一下。

3核桃姜汁红枣粥

原料:糯米200克,核桃仁100克,姜75克,红枣10颗,红糖1大匙。

制法:红枣、核桃仁洗净;姜去皮,磨成姜汁备用。糯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3杯水煮开,加入所有材料煮30分钟至软烂,再加入红糖煮匀即可。

功效:核桃仁含有丰富的铁及维生素E,搭配姜与红枣更有补气、养血、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色红润的功效。

适用:坚持穿少,展现魅力的女性,如果已经受寒更要尝试此粥。

4大米决明子粥

原料:炒决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量。

制法:先将决明子炒至微黄,取出待冷却后熬汁。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清肝明目、通便。

适用:适合春节期间久坐不动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拜年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1948 字

+ 加入清单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春节拜年的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拜年有什么讲究,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节拜年介绍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春节拜年有什么讲究

1、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2、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3、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4、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贺礼一定得体、卫生、安全。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春节拜年与忌门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一到大年初一,大家就各自起床在自己家门前点燃鞭炮春节放鞭炮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俗,但是现在开启了禁止放鞭炮的模式,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在放,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放鞭炮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放鞭炮的数目

爆竹燃放时一般要放偶数,因为偶数表示着吉利,就像是压岁钱一样。同样的,用基数这样也预示着发财,听上去比较吉利。88、888响听取意“发财”,100、1000响取意“十全十美”,都是非常吉利的兆头。因此,胡乱点放肯定不行,否则就容易坏了初衷的美好意义。

注意事项

远离易爆物品

放鞭炮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放置稳当后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时,应该将鞭炮高高挂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千万不能放。在放鞭炮时,千万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则鞭炮在极短的时间内容易燃爆,后果不堪设想。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

人群远离

燃放鞭炮时,人应该尽量远离,不可因为好奇而凑近。鞭炮声过响的话,还应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过一会再走近

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孩子必须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

父母应该注意,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放鞭炮,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应该在长辈的监护下放,防止发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鞭炮等声音,家长在放鞭炮时,还应该将孩子抱离声音源,防止鞭炮爆炸声吓到孩子。

选购正规的厂商生产的鞭炮

在购买产品时要选择经检验合格的正规工厂生产的花炮产品。在放鞭炮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燃放规则进行。

放鞭炮的原因

过年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鞭炮是爆竹,即燃竹而爆。过年放鞭炮来源于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兽,非常凶猛,并且没到除夕这一天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用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年兽就会被吓跑。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便成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而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因此,从前许多人家过年都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放鞭炮,在之前国家还没有禁鞭的时候,基本上在除夕的晚上都是要放鞭炮的,这是为什么呢?放鞭炮有什么讲究呢?春节放鞭炮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其实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放鞭炮已经成为年味最好的体现,一家人聚在一起热闹不已,这样也能够让感情更加的浓厚。每个地方对于放鞭炮的寓意不同,比如说小编的朋友家里是招远的,他们家乡是在大年30的时候,在下午的时候来到坟前,随后放上一挂,这样的寓意就是请先人回到家里过新年。毕竟在迎接新的一年的时候,也不能将先人遗忘了。不然的话可就是不地道的做法了。因此在这一天里家家都会将鞭炮点燃,这样也算是一种仪式,虽然没有什么讲究,但也是大家内心的期待和寄托。

一般来说年初一这一天,五更的时候农民也会放上一些鞭炮。一般来说在除夕这一天的晚上是不能睡觉的,而到了五更的时候就需要将鞭炮放上,之后农民才能去床上睡上一会。当然在这个时候放炮的讲究就是让新的一年吉祥顺心。而在吃饭前的时候还需要放炮,到了初二晚饭之前,也会放上一挂鞭炮,这样就能够迎来更多的财运。而到了正月15的时候,还需要放上一挂,这样就意味着新年更加的圆满。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说法,尽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道理,但在大家的心里传统还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我们的父母,好像在过年的时候都是按照以前的习俗来燃放烟花爆竹,并且告诉我们这以后也要记得在某些时候放鞭炮,不管怎样,大家图个热闹!

2、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3、春节放鞭炮注意事项

1.小孩子要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很多小孩子图热闹喜欢放鞭炮,但是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燃放,一个是因为他们来不及躲闪很危险,另外他们掌握不好火源也是比较危险的,即使是大一点的孩子也要在父母的看护下燃放,这样才安全。

2.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在燃放鞭炮的时候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3.安全放置后再燃放。然后鞭炮的时候要将鞭炮挂起来或者放置的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围没有人群再燃放,而不是逞能用手拿着去燃放,有一些鞭炮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点爆的,用手拿着实在是太危险了。

4.尽量远离。然后鞭炮的时候尽量远离,不要因为好奇或者逞能而靠的太近,对于特别响的鞭炮要注意捂住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5.过一会再走近。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讲究忌讳,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贴福字风水有讲究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家庭都已经开始了“忙年”。“忙年”要准备吃喝的东西,添置新衣新物件,清扫家中迎接新春,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文化、习俗上的讲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福字的正确贴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贴福注意事项

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必须是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福字的正确贴法

第一种情况

福字倒贴的第一种情况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

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是因为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

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中国泰益丰易经策划研究院李亮德先生: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种情况

在屋内的柜子,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第三种情况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旧社会为了讨口彩故意将福字倒贴。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就故意将福字倒贴。唤过小儿问:咱们家福字帖得对不对?小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可得糖果一枚;如小儿不幸说错:大人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草纸,将小儿嘴巴擦上一擦。寓意:刚才那句话不是嘴讲的,不算!而且事后立刻将“福”字正回来。

贴福的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每家必须在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只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据传故事是这样的:

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大管家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

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拜年有什么讲究的地方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拜年是春节必备的礼仪了。那么拜年的讲究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拜年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其他习俗

春联又称“对联”,最初是一种避邪的东西,俗称门对子、春节对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后来与文学、书法对接,成为春节期间家家院门、屋门必贴之物,表达喜庆吉祥。中国春联品种繁多,凡是有门之处几乎都要贴。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用红纸写的春联,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年画内有各种故事,在中国诸多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爆竹又称鞭炮,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春节的爆竹声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常见的拜年方法

1、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2、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3、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4、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5、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拜年的讲究

1、送红包

送红包有什么讲究呢?除了数额要吉利之外,其实包装也很重要!

首先,当然不能让“钞票”裸奔啦!过去见过有人直接塞钱的,这样做不仅显得不重视,而且这不是明摆着显摆自己是土豪吗?!

其次,如果封的是百元大钞,最好选用大一点的红包,不要让钞票在里面折叠。想象一下,对方收到平整的钞票,一定会觉得心情更好~更能记住这个封红包的人!

2、礼仪

2.1、拜年前的预约:拜年前要提前预约,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车”或是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跑空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有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最好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2.2、拜年的时间选择: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3、访亲友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展开阅读全文